跨鏈橋 – 不同區塊鏈之間的溝通工具
內容目錄
雖然區塊鏈已發展了超過十年,且不斷更新迭代,但還是面臨過於封閉的問題。區塊鏈為了滿足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匿名性等許多的優點,造成鏈與鏈形成彼此獨立的網路節構(不同鏈之間無交集很難溝通)。為了解決以上問題,許多項目如 Layer0,Polkadot 等,致力於提升不同區塊鏈之間的戶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本篇文章將用淺顯易懂的方式為大家介紹能快速達成鏈與鏈之間溝通的工具「跨鏈橋」。
什麼是跨鏈橋?
跨鏈橋(Cross-Chain Bridge)利用跨鏈(Cross-Chain)技術來達成不同區塊鏈之間數據和價值的傳輸。簡單來說,跨鏈橋是連接不同區塊鏈的橋樑,使它們可以互相交換數據、實現跨鏈交易等操作。
假設想在以太坊上購買某個 NFT,但手上只有 BTC 且資產在比特幣區塊鏈上,那麼就可以通過跨鏈橋將 BTC 跨鏈成為以太坊上的 BTC,再將 BTC 轉化為 ETH 後就可以購買 NFT 了。
跨鏈橋的功能與運作原理
跨鏈橋通常為中心機構推出的產品,利用智能合約來管理不同鏈上的資產。當用戶在鏈上使用跨鏈服務時,智能合約將被觸發並處理該筆交易。
依序上面提到的例子,在不同鏈上把 BTC 轉換成 ETH 時,通常會需要經過以下步驟:
- 將比特幣區塊鏈中的 BTC 傳送至跨鏈橋:在這個步驟中,用戶需要將 BTC 與比特幣區塊鏈上的智能合約互動,並將所要傳送的資產「鎖入」智能合約中。
- 跨鏈橋收到 BTC,並於以太坊上鑄造屬於以太坊上的 BTC:以太坊上的所發行的 BTC 將會依照智能合約內鎖入的數量而定,並且為了確保市面上流通的 BTC 數量不變,比特幣區塊鏈智能合約中的 BTC,無法被任意使用,直到該筆資產從以太坊再度跨鏈回到比特幣區塊鏈上。
- 用戶將 BTC 兌換(Swap)成 ETH:用戶可以再透過 UniSwap 等 defi 項目將跨鏈後得到的 BTC 轉換為 ETH。
目前跨鏈橋的技術已有一定的成熟度,可以實現不同幣種之間的跨鏈,也就是說上述的步驟 2、3 大多都可以透過流動池直接兌換,讓不同的幣種的轉換更有效率。
使用跨鏈橋的風險
使用跨鏈橋能夠解決區塊鏈之間互操作性問題,但也存在一些風險:
-
- 中心化:跨鏈橋通常需要依靠公司為單位的中央機構來建置,由於經過中心化機構,在不同鏈之間傳送資訊時還是會有資料竄改等風險,因此選擇信任機構提供的跨鏈服務才能降低數據被竄改的機會。另外也有許多跨鏈橋會使用預言機等技術來確保數據的準確度,降低資料出錯的機會。
- 技術漏洞:跨鏈橋在多個區塊鏈上部署智能合約,因此就有了系統上的風險。如果智能合約出現漏洞,駭客就可以利用這些漏洞盜取跨鏈橋中的資產,用戶有損失加密貨幣的風險。
- 流動性:由於跨鏈涉及到多個區塊鏈之間代幣的轉換,因此可能會導致流動性問題。如果跨鏈橋乏足夠的流動性,比如上述例子中 ETH 過多,BTC 過少,那當使用者要將以太坊上的 BTC 跨鏈回比特幣區塊鏈時,就有可能因為流動性不足而跨鏈失敗。
- 費時、手續費高:區塊鏈上的手續費(Gas Fee)通常會因為互動的智能合約複雜程度而有所變動(複雜的合約內容較多,會需要更多的區塊容量來驗證),比如單純轉帳的費用會比鑄造 NFT 來的低,而跨鏈又是屬於較複雜的行為,因此會需要更多的手續費來達成跨鏈交易。
另外跨鏈時需要多方驗證,因次會需要比平常的鏈上活動等待更長的時間,依造不同的跨鏈橋,時間成本從數分鐘至數小時都有,有些甚至需要 2~3 天。
(補充:如果需要更低成本來達到跨鏈,可以使用中心化交易所將資產轉移到不同的鏈,但缺點是交易所支援的鏈有限。)
結語
跨鏈橋是區塊鏈產業的重要技術,能夠達到不同區塊鏈之間的資產流通。雖然提高了鏈上資產的流動性,但其風險也需要注意。跨鏈橋的項目很多目前常見的有:Wormhole、OrbitBridge、Hop Protocol、cBridge 等,隨著越來越多跨鏈橋的出現,跨鏈技術也將更加進步,上述的風險也將慢慢減少,鏈與鏈之間的溝通將會更加頻繁、成本更低、更安全。
延伸閱讀:
【新手必知 】區塊鏈分層 Layer 1 – 4 的應用與介紹
什麼是側鏈與支付管道?
五分鐘了解什麼是 DeFi?
* 本文內容不構成任何形式之投資建議
任何投資都有風險,請您審慎研究與考慮後再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