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目錄
2024 年到現在也快過完一半了!這個前半年加密貨幣圈依然是風風雨雨,有悲有喜,而幾件大事幾乎都有比特幣(BTC)的影子。從 1 月 10 日美國證交會(SEC)通過全世界第一檔比特幣現貨 ETF;三月比特幣突破 2021 年的牛市紀錄,來到一顆 73,000 美元(約新台幣 219 萬元)站上歷史新高點;四月,更迎來比特幣第四次挖礦獎勵減半。
以上三件大事,不僅是投資(炒)加密(幣)貨幣(仔)的玩家(們)關注,在台灣近 90 天的財經搜尋排行榜上,「比特幣—加密貨幣」的主題更衝上榜排在第 24 名,可見因為比特幣的活躍,引起許多人對於比特幣是什麼、怎麼投資加密貨幣感到興趣。
但在投資、買幣之前,如果只憑藉幾個消息就貿然進場,很有可能結果會被割一波大出草(哭)。俗話說得好,靠山山倒,靠人人跑,靠幣幣暴,靠自己最好,所以提升對每一種加密貨幣的認識,絕對是百利無害!今天就從加密貨幣的始祖「比特幣」開始認識起,不需要有壓力,當成傳奇跟信仰來看就可以(哈們)
比特幣是什麼?
要說比特幣是什麼,會聽到比特幣是目前市值最高的加密貨幣;會聽到比特幣誕生 15 年後暴漲了 4300 萬倍;會聽到比特幣被稱之為「數位黃金」,因為他們有極為相似的特性⋯⋯這些的確都是比特幣的一部分,不過要認識比特幣需要再往前看一些,回推到「比特幣為什麼會誕生」?
就像每個孩子出生後被認識的第一印象,都會説這是誰誰誰的小孩,哪一年出生,剖腹還是自然產。如果比特幣也有一張身份證,那背後寫的就會是——父母:中本聰;出生日期:2008 年 10 月 31 日;戶籍地址:比特幣區塊鏈。而親戚間嚼的舌根,會說比特幣是在一片金融亂世中誕生的。
「那是一個全球經濟最黑暗的時刻,雷曼兄弟宣布破產,美國財政部展開大規模救助行動,其中包含超印貨幣,這個舉動導致美元價值大幅縮水,並引起匯率波動、股市崩跌等效應。然而我『無法確認身份的父母』——中本聰,視我為金融世界中的一枚新星!萬聖夜之際他在 P2P Fundation ,一個非營利的網站中宣告我的誕生。我生來的使命是『記帳』,而我的特別之處,在於我不受任何特定的人扶持,並且我的成長有天花板⋯⋯」
假想比特幣要寫自傳,那或許他會這樣開始説自己的故事。比特幣最初出現在《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支付系統》(《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的白皮書當中,由署名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人士發表,但因為是署名,至今「中本聰是誰?」仍眾說紛紜,或許能說是 21 世紀最引人入勝的謎團之一。(偷偷說:有超多跟中本聰有關的小故事都十分精彩,像是在看駭客電影,推)
除了創造者充滿傳奇色彩,白皮書的內容更是一顆震撼彈,因為其中寫到運用 P2P 網路(Peer-to-Peer),來實現不需要中心化機構,就能運行的網路交易系統,可以說完全推翻了現行金融體系的遊戲規則,這也與比特幣説的「生存使命是記帳」息息相關。
如今我們所熟悉的貨幣(通常是法定貨幣),都是由各國的央行控制發行數量,而銀行則扮演提供「記帳」及「核對」等功能的角色,所以現在只要是轉帳、消費,日常中的各項金融服務都需經過銀行確認,雖然方便,但也潛藏著許多危機,就像雷曼兄弟毫無預期的破產倒閉,瞬間讓所有把錢放在裡面的用戶都血本無歸。
所以在構思比特幣時,中本聰將它設計成「去中心化的分散式帳本」,意思就是每一筆在比特幣網路上的交易,都是由「不同的人們」去做記帳這個動作,並且這些記帳的資料被儲存在名為「區塊」(Block)的空間中。當每一個區塊的容量存滿了,其餘的資料會自動被存到下一個區塊,每個區塊間會用特殊的加密方式連接,以確保資料不可竄改的安全性。這樣按照時間順序一個串接一個的區塊而形成的鏈 ( Chain ) ,就是最初區塊鏈 ( Blockchain ) 的概念。
※比特幣也有網站:https://bitcoin.org/zh_TW/ (有支援繁體中文有夠貼心)
但有個 Fun Facts 是,在白皮書中其實並沒有寫到「Blockchain」這個字,反而是後人所衍生出來的。讀到這邊,你已經認識了比特幣的出生、基於什麼原理運作,也知道了因為「去中心化」所以比特幣被視為是顛覆金融世界的發明,但這個去中心化究竟是如何由「不同的人們」去實現,要怎麼形成共同作業的規範?那就得提到區塊鏈世界中的「共識機制」。
關於比特幣&區塊鏈推薦你還可以閱讀:
什麼是 P2P 對等網路?- 比特幣去中心化的來源
【新手入門系列 1 】 零技術入門區塊鏈,就從這五個問答開始!
【新手必知】區塊鏈的不可能三角是什麼?
為了不吵架而出現的「共識機制」
在分享什麼是「共識機制」之前,需要先提到一個區塊鏈世界中的概念——「公鏈」(Public Chain)。挑戰一句話解釋什麼是公鏈:「公鏈是將『公開透明、去中心化、公眾參與』合而為一的區塊鏈。」OK,失敗了,要更透徹地了解「什麼是公鏈」,還是要微微解釋這句話的意思。
公開透明照字面來看,就是所有在區塊鏈上的資料,都能被任何人查看,存取,也可以說這是一個開放性的網路;去中心化如同上一段說的(再複習一次),裡面不存在中心化的機構(如銀行、郵局、農會等),又或是一個領導者,那麼是誰來扶持、管理區塊鏈上的大小事?這就牽涉到公眾參與。
每一條公鏈都需要參與者的助力才能維護鏈上的資料,以比特幣這條公鏈為例,「記帳」的人被稱作「礦工」,而礦工只要成功記到帳就會得到「比特幣」作為獎勵,但要由哪位「礦工」來做?原則是什麼?那個能讓大家不吵架的依據就是「共識機制」。
關於公鏈推薦你還可以閱讀:
【新手必知】公鏈、私鏈、聯盟鏈的介紹與應用
比特幣上的共識機制叫做「Proof of Work 工作量證明」,也等於礦工記帳的過程,俗稱「挖礦」(因為可以獲得比特幣),較常看到會書寫成「PoW」。雖然工作量證明聽起來很社畜,但放心,區塊鏈的世界裡,畜的不是人,是電腦(真是溫暖)。
挖礦的過程是這樣的:假設有礦工 A、B、C,他們都想要為某個區塊記帳,又叫做「打包」,他們就必須競爭,競爭什麼?這時 A、B、C 會瞬間變成百萬小學堂裡的小學生們,喊著選我選我,看他們誰先解出一道世界難的「數學難題」。
這道超難的數學題,無法用人腦來解題,連愛因斯坦復活都沒辦法,所以需要依靠電腦中顯卡的算力(GPU),不停地計算,不停地丟出答案,簡單來說,誰擁有更好的電腦(礦機)、擁有更好的計算能力,就有越大的機會能答對,並獲 得記帳的手續費和比特幣兩項獎勵。
把 PoW 拆開來看,背後的原理十分單純,誰的電腦厲害就誰來,不過公鏈上的共識機制不只一種,每條公鏈都能創造自己的共識機制,但目前主流仍以 PoW 或是 PoS(Proof of Stake)這兩種為主,關於 PoS 如何運作,雖然不在比特幣故事的範圍內,還是推薦閱讀 【新手入門系列 2 】 區塊鏈「礦工」挖的是什麼「礦」? – 共識機制與挖礦介紹,裡面有對共識機制及挖礦的更詳細分享。
讀到這邊恭喜你,對於比特幣已經認識了一半!但畢竟比特幣誕生至今已經十五年,原本嗷嗷待哺的小嬰兒都能長成青春洋溢的青少年了,那想當然比特幣肯定有了一些變化,然而在前面的自傳裡比特幣卻說「我的成長有天花板」那又是什麼意思?客倌,比特幣的故事還沒結束,還請見下回分曉!
下篇:4 步看懂比特幣是什麼(下):跟上比特幣的銘文熱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