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區塊鏈新趨勢:資料不再免費,你的提示就是資產?

生成式 AI 風潮席捲全球,從 ChatGPT 到 Midjourney,人們開始每天輸入提示、產出內容,無形之中也將個人經驗、語言偏好與知識輸入模型。而問題來了——這些提示值錢嗎?我們應該被回饋嗎?區塊鏈技術,或許正是解答這些問題的關鍵。

在「AI × Web3」的融合浪潮中,一個新的概念正逐漸成形:你提供的資訊,就是資產;你貢獻的數據,應該被獎勵。

AI 模型的「隱形食物鏈」:

你的輸入值錢卻無人承認

每一個生成式 AI 模型都需要海量資料來訓練。過去的資料來自開放網路,但模型日漸龐大、精準度提高,光靠公開資料已難以滿足需求。

這時,來自使用者的「輸入行為」(Prompt)變得異常寶貴:

  • 你怎麼問問題
  • 用了哪些語氣、指令、知識結構
  • 你想要的結果是什麼

這些都是模型微調與學習的核心資源。然而目前主流 AI 平台仍採「平台集中式」架構,用戶無法追蹤自己的貢獻,更遑論分享收益。

區塊鏈如何解決問題?

區塊鏈的設計天生具備三個優勢,非常適合處理 AI 與資料歸屬的問題:

  1. 可追溯性(Traceability):每筆貢獻可永久記錄在鏈上,確認誰貢獻了什麼
  2. 可稽核的貢獻制度(Proof of Contribution):透過智能合約自動評估與獎勵行為
  3. 去中心化經濟模型:平台與用戶利潤共享,讓貢獻者成為生態的一環

這不只是一種技術結合,更是一場「數據民主化」運動。它試圖顛覆 Web2 式的「用戶貢獻,平台收割」模型,建立新的資訊財產權秩序。

三種資料變現的代表:

Bittensor、RepubliK、Arkham

🔹 Bittensor:AI 模型訓練的「挖礦」

Bittensor 是一個去中心化的 AI 訓練網路,任何人都可以貢獻算力、資料,來幫助模型訓練。提供有價值輸出者會獲得 TAO 代幣獎勵,形成一種「貢獻即挖礦」的全新經濟模型。

重點特色:

  • 模型的效能由網路內節點共同評分
  • 沒有中心伺服器,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型模型提供者
  • 資料輸入者、模型建構者都可獲益

 

🔹 RepubliK:內容創作者的 AI 協作平台

RepubliK 結合了 AI 工具與區塊鏈社交功能,鼓勵創作者將輸入內容(提示、草稿、編輯建議)上鏈,作為個人 IP 累積的一部分。

其「內容價值流通鏈」設計,允許提示被重複使用、轉售、獲得分潤,讓創作者跳脫一次性輸入的困境。

 

🔹 Arkham:資訊不是免費的,情報就是資產

Arkham 主打「鏈上情報市場」,用戶可揭露錢包、項目、地址行為資訊,並透過「情報交易」賺取代幣。雖不是 AI 平台,但同樣傳遞一個概念:你知道的事,值錢。

AI 世界的提示與推論,也正在走向類似模式。

提示即資產(Prompt as Property):

新數據經濟的核心

過去,我們把提示(Prompt)當成消耗品。但未來,它會被視為:

  • 可編號的創作(像 NFT 一樣)
  • 可交易的知識結構(用來訓練模型)
  • 可驗證的貢獻憑證(作為收益分潤依據)

例如:你花一小時設計的 Midjourney 提示,生成超美封面圖,別人用你的提示就能複製這結果。未來,這樣的提示可以上鏈,並設定授權、付費使用,甚至收取使用費。

這就是「Prompt as Property」的核心邏輯:知識輸入者不再只是用戶,而是創作者。

未來展望:

AI 資料市場的 Web3 轉型

AI 的核心是資料。誰擁有資料,誰就主導未來。而 Web3 提供的並非只是代幣激勵,更是一種資訊價值重估機制。

接下來幾年,我們可能會看到:

  • 去中心化提示市場(Prompt marketplace)
  • AI 訓練用資料 DAO
  • 用戶資料價值評級系統(類似信用評分)
  • 每次模型更新,貢獻者可獲分潤(類似「AI 版 Spotify」)

Web3 世界不再只是交易幣,它也可能成為訓練 AI 的生態基礎建設。

結語:

當輸入變成資產,你準備好了嗎?

在 AI 爆炸成長的今天,我們已經不是「免費使用者」,而是「默默供應資料的生產者」。區塊鏈技術提供我們一種可能:讓這些資訊回到自己手中,讓每一筆輸入、每一份知識都有價值、有主權。

當你的提示、知識與創意可以上鏈、交易、分潤,那麼資訊世界的「所有權革命」就正式啟動。

AI 賦能的是效率,Web3 賦能的是公平。兩者結合,才有可能建立真正民主的數位未來。

 

 

外部活動

延伸閱讀

NONE LAND 浪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