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演講 – 歐盟】MiCA 由法案到落地:跨國監管與法域差異所帶出的挑戰

  • 講者:Peter Kerstens, Adviser at European Commission Peter Kerstens,歐盟委員會顧問

 

有「MiCA 之父」美譽的歐盟委員會顧問 Peter Kerstens 指出,金融與供應鏈的未來都走向「數位化與全球化」,雲端、AI、區塊鏈等新興技術正全面改變金融生態。然而,數位金融 24 小時不間斷、跨境即時流通,監管卻受限於各國在地政策,進展緩慢甚至倒退,形成巨大落差。如何彌合「全球化的數位金融」與「在地化的監管」差距,成為各國共同課題。

他以歐盟在 2023 年通過的《加密資產市場監管》(MiCA)為例,強調這是全球最完整的監管架構,早於美國的 GENIUS 法案,涵蓋範圍也更廣。MiCA 的四大目標包括:

  1. 提供法律確定性,讓加密資產不再被視為灰色地帶
  2. 保護投資人與消費者;
  3. 維護金融穩定;
  4. 支持並促進創新。

內容方面,MiCA 分兩大部分:

  • 發行人規範:一般加密資產,如:比特幣、以太幣等,都必須揭露白皮書,明確說明技術、供給量、持有人權利,且不得誇大升值承諾。穩定幣則需取得核准,具備資本與審慎標準,並對持有人負有按面額贖回義務。

  • 服務提供者規範:涵蓋交易所、託管、經紀、顧問、資管等,必須取得許可、具備資本並遵循營運規範。因大多數用戶實際接觸的都是服務提供者,投資人保護的重點也在此。

此外,歐盟設有典型的「單一護照」機制,於一國取得 MiCA 執照即可通行 27 國市場,換來 4.5 億人口的市場入口。雖然合規有成本,但能大幅降低跨境障礙,對產業具吸引力。

在制定過程中,歐盟也面臨四大挑戰:

  1. 教育與專業不足:早期多數人對區塊鏈、錢包、零知識證明等陌生,需從零推廣。

  2. 確立政策目標:必須先決定是以「保護為先」還是「擁抱創新」,否則立法只會陷於細節爭論。

  3. 多方協調:27 國與 700 位議員意見分歧,如同「趕貓」,但仍需趨同以利跨境業務。

  4. 文化轉變:要在「快速創新」與「審慎負責」間拿捏,避免重蹈 2008 年金融危機的覆轍。

Peter Kerstens 提醒,法律條文只是起點,真正考驗在於「態度」:監管機關是否願意支持創新、產業是否願意真誠合規。若雙方沒有正確心態,即使條文再完整也難落實。

最後,他觀察台灣的加密監管草案,認為與 MiCA 頗為相似,顯示各國在面臨相同技術與風險時,結論往往接近。他強調,歐洲雖非創新強權,但在規範制定上具影響力;美國負責創新、亞洲擅長改良、歐洲專注規範,三者形成互補。未來金融是數位且無國界,但「信任與監管仍是在地化的」,唯有透過跨境協調,才能讓監管成為建立信任與推動創新的助力。

 

外部活動

延伸閱讀

NONE LAND 浪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