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者:Tether副總裁,合規及牌照全球負責人 Giles Dixon
穩定幣 USDT 發行商 Tether 合規與牌照副總裁 Giles Dixon 指出,2025 年可能成為「穩定幣監管元年」。全球多地已推出或推進專法,如:歐洲 MiCA、近日美國 GENIUS Act、阿聯酋、薩爾瓦多、香港、英國、日本等,共同目標是強化消費者保護與市場信任,並解鎖機構參與。
Tether 成立逾 10 年,USDT 流通規模約 1,670 億美元,月新增用戶約 2,000 萬、全球用戶估約 4.5 億;穩定幣的用途已從「交易與套利」擴展到高通膨國家的抗貶需求、未充份銀行化地區的跨境支付與匯款、以及更廣泛的零工經濟與電商結算等。
對臺灣而言,穩定幣的兩大價值在於:一是擴大全球觸達、開啟新增交易通道;二是強化供應鏈韌性與國際競爭力。
以 2023 年約 8,000 億美元的跨境貿易量為例,若因支付摩擦導致 1% 訂單外流,就是巨大的經濟損失。穩定幣可在不取代既有金融體系下,補強「欠缺或低效」的支付環節,提升成交效率。
同時,觀光與民生場景亦具潛力:臺灣每年約 650 萬旅客、每人平均消費約 1,300 美元,但實體支付不便造成花費流失。Giles Dixon 舉例:「我昨天逛臺北 101,想買個約 50 美元的手機配件,結果卡片不能用,只好放棄。想像一下:連國際知名科技零售商店都會發生,更別說中小商家。」
許多旅客本身就持有穩定幣,只要打開受理端,即可把消費導入在地商家。匯款市場亦類似:臺灣年進出約 45 億美元,傳統費率 4%–7% 帶來數億美元成本;穩定幣能以更快、低費的方式完成,讓更多金流留在家庭與商家。
Giles Dixon 強調,清晰有效的監管是關鍵。穩定幣本質是以法幣(如美元)1:1 發行代幣,並以儲備資產池做足額支撐;監管核心關注託管安排、贖回時效、儲備透明與審計等。
臺灣若善用「後發優勢」,吸收各地經驗、制定在地化且具吸引力的規範,不僅能讓像 Tether 這樣的發行商安心進場,也能鼓勵本地金融機構採用既有或自研的在地穩定幣,帶動跨境貿易、觀光、零工經濟、電商與匯款等場景升級。結論是:監管不是限制,而是建立信任與參與的門票;有了監管,穩定幣可成為臺灣的數位金融競爭優勢。